理论教学是本科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,为进一步规范理论教学的各个环节,根据学校有关文件精神,结合我院实际情况,特制订本工作规范。
一、 教学准备
1.任课教师在开课前,应根据所接受的教学任务,在院教务室领取教材、参考书,拷贝或下载有关教学文档(如培养方案、教学大纲、授课计划表等)。
2.了解所授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,以及和前设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关系。
3.根据选订教材,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,完成讲稿或教案的准备工作。
4.当教学大纲内容需要更新时,应在开课前报教研室讨论、修订课程教学大纲,经教学院长审核后,报教务处存档。
5.备齐主要教学文档(教材、教案、课程教学计划、教学大纲、平时成绩记载表等)。
二、 课程教学计划
课程教学计划相当于一门课的教学大纲、教学计划和具体的授课计划之综合,帮助学生了解该课程的目的、任务、教材或者主要学习资料,明确课程要求、进度安排、考查方法、评分标准以及教师的联系方式等事项,便于学生进行修课选择、预习和复习,也有利于师生互动。任课教师(包括实验课教师),须按照《课程教学计划编写内容及格式》要求,在每学期开学报到时将该学期的课程教学计划报送所在教研室,由各专业负责人审核后,报教学副院长审批,教学秘书汇总存档。
三、 备课与教案
1.备课的基本要求:
(1)学习研究课程大纲、专业教学计划,理解掌握所教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要求。
(2)钻研教材,把握住各单元的教学目的、重点、难点及课时安排,掌握每一节课的教材内容。
(3)了解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、思想状况、学习基础、智力和能力水平、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,因材施教。
(3)根据教材、学生实际、专业教学特点,研究教学方法,合理使用教具和各种媒体,以求事半功倍,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。
(3)根据每节课的教学目的和课程特点,拟好预习题,精选课堂的练习题,合理布置作业题。课前,教师要对各类习题先有一个简单的题解以便掌握时间,防止出现错误。
(4)准备教案,决不允许无教案上课。
2.规范教案
根据大学课程教学的特点,在格式上不做统一要求,但教案应具备以下基本内容:
(1)内容标题。
(2)教学目的和要求。
(3)教学重点和难点。
(4)教学方法。
(5)教学手段、教具、使用媒体等。
(6)教学过程。包括:复习引入、教授新课、巩固新知识、归纳总结、布置作业、组织教学等部分。授课环节要完整,应该有必要的课后总结与分析。
3.原则上要求所讲授课程一律备有电子讲稿或多媒体课件。
4.在课程结束后,要提交纸质教案和电子稿(经报批的课程除外)。对课程组集体备课形成的教案,只要求提交一份;对曾经讲授的课程,教案内容没有大的改动,且已经提交过教案的,不需要再提交教案。
四、 课堂教学
1.教师课堂师德规范
衣着整洁、大方、庄重,教态自然、亲切、精神饱满,语言、举止文明,尊重学生人格,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。按时上、下课,绝不允许无教案上课。为人师表,言传身教,把教书育人贯穿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。
2.课堂教学基本要求
(1)目的明确:要围绕教学目的进行教学活动,防止盲目性。有明确的知识点、能力点和技能点,注意将政治思想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。
(2)内容正确,逻辑性强:要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,合理安排教学内容,注意讲授内容的内在联系,做到层次分明,逻辑清晰。尽量避免讲错知识,不传播错误观点,发现错误,要及时纠正。要突出重点,突破难点。要理论联系实际,重视知识的传授,技能的训练和能力的培养。
(3)优化课堂结构:对组织教学、温习旧知识、讲授新知识、巩固新知识、布置作业等基本教学环节要做到心中有数。重视导语、结束语和板书的设计,有一定的应变能力,优化现代课堂教学结构。
(4)教学方法灵活:重视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,综合运用或选用有助于激发兴趣、有助于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,切忌“满堂灌”和照本宣科,要将讲授、提问、启发、讨论、研究等多种形式应用于课堂教学中。
(5)教学组织严密:秩序良好,组织严密,节奏适中,课堂效率高。有较齐全的课堂考勤记载。
(6)教态、语言、板书、演示规范:教态亲切、自然、大方,精神饱满;语言规范简炼,准确通畅,使用教学语言及学术语言,使用普通话;板书清楚整齐,设计合理;教学演示规范,有示范性,学生易懂、易学。
(7)教学效果好:学生积极思考,主动参与学习活动,掌握知识准确、扎实,运用基本技能熟练、灵活,考核成绩整体水平较高。
五、 作业
1.根据课程特点,课后要布置一定数量的作业,原则上平均讲授6学时必须布置一次作业,每次不少于3题(大型作业、论文除外)。
2.作业要求全部批阅(登记),每次作业的批改量不低于上课人数的1/3,数量不少于30本(上课人数达不到30人的除外)。
3.批改符号和字迹清楚、工整,对学生作业中的错误有针对性批语。
4.作业成绩评定正确、公正,记载齐全、清楚,并存档备查。
六、 辅导答疑
任课教师必须对讲授的课程进行辅导答疑,辅导答疑的时间、地点、方式等,由教师与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共同商定,鼓励教师专门安排时间进行集中辅导答疑,充分利用现代通信技术,通过QQ群、微信群进行辅导答疑。
七、 复习考试
1.为帮助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课程知识,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能力,课程学习结束后,主讲教师有责任安排复习与辅导答疑,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,对各章节的重点、难点、一般掌握和了解的内容予以说明。
2.在辅导答疑过程中,老师不得以任何形式泄题。
3.本科培养方案中规定的考试课程原则上采取闭卷笔试。规定的考查课程可根据课程的性质、特点以及教学要求由主讲教师选择考查方式。
4.考试采取非闭卷笔试和考查采取非笔试方式时,主讲教师应于命题前1周提出申请,经学院分管领导批准后实施。
5.命题必须以所授课程教学大纲为根据,重点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、基础理论的掌握情况及学生分析问题、解决问题的能力,注重考题对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引导。必须满足题目份量充足,覆盖广泛而又重点突出,难易搭配合理,试题类型多样等几项原则。
6.试题所涉知识点应保证覆盖到主要章节的内容。重点章节在试题分值比例上要有更大的权重。
7.试题中难易题目的搭配比例建议为:较易题目的分值不超过20%,难易适中的题目约占40%,有一定难度的题目约占30%,难度较大的题目不少于10%。
8.试题类型可以采用单项选择题、多项选择题、填空题、判断题、名词解释、简答题、论述题、证明题、应用题、计算题及综合题等。每份试卷中应不少于四种类型。
9.已购置或开发有试题库的课程,应采用试题库组卷进行考试或考查。
10.每门课程必须有A、B两套试题,并提供相应的参考答案和评分标准,试卷、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必须按格式要求提供。
11.所有试卷均需经教研室主任审核,报教学院长签批。主讲教师必须在考试前两周提交试题,教学院长必须在考试前一周完成试题的审定和签字程序,提前印制试卷并存放到教务处保密室。
12.命题教师必须严格遵守保密制度,不得以任何方式泄漏试题。如发生泄漏或变相泄漏试题情况,要迅速采取措施,更换试卷或试题内容,同时追究当事人责任。
八、 阅卷、成绩评定及成绩异议处理
1.按照《试卷评阅与成绩评定工作规范》的要求进行试卷评阅与成绩评定。
2.学生若有充足理由认为考核成绩与自己实际答案差距较大,或有漏登情况确须查询时,可以申请查卷。查卷须按照教务处制定的查卷流程进行。
3.经复查确系教师判卷有误需更正成绩时,在试卷和原始成绩单上同时更正,并报教务处。
4.任课教师对试卷评阅、成绩评定负责,每学期开学初教师需提交2份纸质成绩单并签字。
5.凡因任课教师疏忽致使学生成绩错判、漏登、错登者,将根据学校教务处成绩更正审批流程进行更改。
九、 试卷分析与课程总结
阅卷完成后,主讲教师应按照试卷分析和课程总结要求进行试卷分析和课程总结,并填写《试卷分析表》,经教研室主任签字后,存放于试卷袋归档。